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站首页
 
首 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云南“滇池虾王”苦中炼 一次撒4张网 一天荡桨12小时
发布时间:2016-10-21 | 文章来源: 昆明日报  | 作者: 管理员 打印】【 】【关闭
 


                                “滇池虾王”杨帅。供图


  说到晋宁沙堤村的杨帅一家,滇池南岸新街乡方圆数里的渔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他们家每年拖虾的收入都是一般渔家的两三倍,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虾王’!”近两年滇池开湖期间,虾的产量普遍低迷,一条渔船每天三四十公斤甚至只有十多公斤的情况比比皆是,唯独他们一家每天都能收获百余斤滇池小虾,“滇池虾王”的秘诀是什么?日前,记者跟着杨帅一家的渔船驶入滇池,找到了这家“捕虾达人”的丰收秘籍。

  一天捕虾一百多公斤

  沙堤村位于晋宁县新街乡北部,毗邻滇池南岸,全村下辖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居住着1424户3965人,滇池沿岸用来捕鱼的人力作业帆船92%都集中在这里,是滇池流域著名的“百年渔村”。

  时至今日,虽然沙堤村的农户们都已不单依靠出海打渔为生,但全村6成左右居民依然是捕鱼拖虾的能手,每到开湖季,全市人民所享用的各种滇池湖鲜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沙堤村渔民的辛苦劳作。

  在沙堤村,提起杨帅一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是村里的‘虾王’!每年拖到的虾都是最多的!其他人一天差不多就拖个二三十公斤,他一天可以拖一百多公斤呢!”还没见到杨帅时,记者早已从不少沙堤村村民口中听到过他的“名声”。“拖虾不比捕鱼,是要技术的!捕大鱼只要把网下在水里等着鱼撞网就行,但是拖虾网下不好就会浮在水里不沉底,这样就捕不到虾,他技术最好,网网都能沉底。”“他家的虾网都是自己织的,质量好又扎实,村里人都想找他买网,但他还不一定肯卖呢!”

  9月29日滇池开湖捕捞进入银鱼和小虾阶段之后,天气就一直不好。“没风,船跑不起来,都拖不到虾。一天捕个十多公斤,甚至五六公斤是常事儿。”同样的天气条件下,在不少渔民的抱怨声中,杨帅一家“居然”仍保持着每天一百多公斤的记录,半个月不到已产出1.5吨小虾,除了“技术好”“网好”之外,其他渔民也对“虾王”是怎样炼成的倍感费解。

  无风无浪靠臂膀荡桨

  10月10日清晨,滇池依然风平浪静,而早在太阳升起之前,不少渔民已驶入滇池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杨帅一家也不例外。

  上午10点多,记者乘坐盛达公司的牵引船离开沙堤村码头,进入滇池寻找杨帅。“今天还是没风,开湖十几天了,只有9号风稍微好点。”驾船的张大哥带着记者从晋宁向观音山方向行驶,在渔家看来,三四级的微风能安全地吹着帆船走,最适合捕捞银鱼和小虾。风小,天气不给力,就真的无计可施,只能看天吃饭了吗?天气对每一户村民都不会偏私,杨帅一家是怎样做到的呢?

  离开晋宁后,在湖面上遇到不少沙堤村的渔民。“今天基本没‘下风’啊,你们怎么办?”记者问其中一条船上的渔民。“一早上划船来到这边就累够了,就停在水里靠水推船了嘛。”这户渔民的船桨挂在船舷,水渍都已被太阳烤干了。和他们一样的渔民确实不少,既然老天爷不赏饭吃,靠水波的力量随遇而安也未尝不可,于是在观音山水域这个盛产小虾的“窝子”,便这么随波逐流地漂着数百条渔船等虾来。

  张大哥告诉记者,杨帅一家也在这片水域,尽管行踪不定但很容易认出来。“快看,那条‘跑’得快的就是他家的船。”话音刚落,船尾挂着一件橘红色救生衣的杨家渔船颇有些“另类”地出现在视野中,在满湖几乎静止的船只中穿梭着。明明无风的天气,一家人全靠臂膀荡桨,拖着4张铁纱虾网在滇池水面上行驶。

  手掌老茧诉说着辛苦

  “杨帅,等一下,等一下。”张大哥大声喊道。“船头那个是杨帅的父亲杨会喜,中间那个是他母亲杨琼英,船尾那个就是你们要找的杨帅。”

  杨会喜站在船头划着左桨,为了保持平衡,杨琼英立于船中只划右船桨,而杨帅则守在船尾双臂同时荡起双桨。一家三口节奏一致,船身自如地在水面快速行驶。“不能慢,拖着4张网,慢了捕到的虾就跑了。”杨帅边摇桨边大声说。“虾王”杨帅黑黑瘦瘦,面对“虾王”的称呼有些不好意思。“捕得多可能是我们每天都最早出门,最晚回家吧。”杨帅笑着说,“我们每天凌晨6点准时出海,晚上6点才回码头。”

  “一会儿你看看他们的手。”张大哥悄悄地对记者说。临近中午12点,杨帅一家三口终于停船收桨,准备收一次网,这时距上次收网已有一个多小时,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他们没有片刻休息,一直在不停地划船。“我能看看你的手吗?”面对记者的请求,杨帅一家纷纷摊开了手掌。记者看到,三个人每只手上都布满老茧。“划桨伤手,划一天就会起水泡,水泡磨破会流血,时间一长就变成老茧了。”每年开湖的20多天中,每天划船10多个小时,磨起水泡、老茧对杨帅来说稀松平常,除此之外,投入的体力也非旁人所能及。

  “不下风还想跑得快、能捕到虾,唯一的办法就是靠自己的双手荡桨,更何况我们还是‘负重前行’。”杨帅告诉记者,一把虾网有6公斤左右,还不算水的阻力,而他们家同时下4张网。这要是换作旁人,没风又不想划桨,就连两把网也拖不动。“多下网,当然会增加捕捞的机会,但也就更费力。”

  “早出晚归、拖着4张虾网,一天划船10多个小时,哪个能做到,哪个也能当‘虾王’。”张大哥在一旁感叹,今年恐怕是捕虾最辛苦的一年,半个月了只有一天有风不用划桨,不少渔民都放弃出海了。

  织虾网绝活远近闻名

  这次收网之后,杨帅估摸着已经有近50公斤虾上船,虾网里的小虾放进鱼筐后,母亲用蓑衣盖在筐上以防阳光暴晒。休息了三四分钟,他们又坐不住了。“起风了,赶紧下网。”杨会喜示意妻儿赶快抓紧时机。他们分别把刚刚收起的虾网折叠几层攥在手里,上下不停抖动着将网底沉入水中,之后轻轻将网一抛,趁着风起推着船走,几张网顺利沉底。之后,三人拉着系在网口的尼龙绳调整4张虾网的间距,避免捕捞空间重叠。

  “撒网的技术好,还要渔网的质量好。”张大哥说,杨家真正的技术,恐怕体现在自家织出的网上,每年找他家买渔网的人都络绎不绝。“跟我爹学的,一辈传一辈啊。”杨帅说,最好用的虾网一般开口在4.5米至5米,长2.5米至3米宽,织一张网差不多要10多天,捕捞之前最好还要下水试一试。“不捕虾的时候我家种菜,只能晚上回来织两三个小时。今年开湖前我织了10多条自家留着用,坏了好换。因为实在费工夫,只有熟人来找我才卖。”来找杨帅买虾网的人太多,但他实在没功夫帮忙。

  不想再让儿子学捕鱼

  老杨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沙堤村,祖祖辈辈都靠打渔为生,而织网、撒网的技术也是一辈辈传下来的。“我15岁起就跟着我爹出海捕虾,到现在已经20年了。”由于常年风吹日晒,杨帅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一些,而他的父母也显得比同龄人更加苍老。古人云,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在杨帅眼里一点也没错。“捕虾真的太辛苦了,但是没办法啊,谁叫我读书不好呢。”说到这里,杨帅憨厚地笑了起来。

  前几年,由于滇池保护的需要,加上县里已经发展了花卉、粮食等农业产业,因此他们一家也从渔民转变为“半渔民”。“一年只有一个月可以捕虾,其他11个月就种地。”在杨帅一家人看来,还是种地挣钱更多。“但是祖祖辈辈都捕鱼,我们还是想增加点收入。”父亲杨会喜补充道,捕大鱼期间赚了1万多元,捕虾估计也能挣3万元左右。但是,这一收入还是远远不如种地来得多,而辛苦程度更是远大于种地。

  “我有两个儿子,现在读初中了,我不打算教他们捕鱼拖虾。”说到即将失传的“虾王”捕捞技艺,杨帅也很无奈,“真的太苦了,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以后找个好工作。”记者孙潇报道

分享到:
  
 
 
 
           精彩推荐

 
           新闻热点

关于下发2024年基...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紧急部署安...
四川乐山市农业农村局...
四川简阳市联合执法护...
广西忻城县农业农村局...
虾苗不上田的四大误区...
1月10日广东地区生...
全国首个!金鲳鱼全产...
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异地...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如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2013 ccshuichan CO. , LTD.      ICP证号:吉ICP备12027725号-1